Find journeys, in the Yun travel!
本區景點推薦



千佛山
【千佛山旅游推薦:齊煙九點,云經禪關】千佛山,泰山余脈,東西橫列如屏,風景秀麗,為中國佛教名山。山北側有登山盤路三條,蜿蜒回環,松柏夾道,濃蔭蔽日。興國禪寺居千佛山山腰;南側千佛崖,存有隋開皇年間的佛像130余尊;歷山院在興國禪寺的東側,儒、道、佛三教在此合一;在千佛山北麓建有集四大石窟于一體的萬佛洞,分別為:莫高集錦、龍門精華、麥積奇觀、云岡薈萃。洞長500米,記載了中國佛教發展歷史的變遷,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內涵。游人至此,可一瞻北魏、唐、宋造像之豐采...
千佛山旅游資源概況
千佛山古稱歷山。相傳上古虞舜帝為民時,曾躬耕于歷山之下,故亦名舜山或舜耕山。 據史載:隋朝年間,山東佛教盛行,虔誠的教徒依山沿壁鐫刻了為數較多的石佛,建千佛寺而得名千佛山。沿盤道西路登山,途中有一唐槐亭,亭旁古槐一株,相傳唐朝名將秦瓊曾拴馬于此。半山腰有一彩繪牌坊,即"齊煙九點"坊。登上一覽亭,憑欄北望,近處大明湖如鏡,遠處黃河如帶,泉城景色一覽無遺。
千佛山上的石佛雕刻集中在興國禪寺后的千佛崖上。興國(禪)寺又名千佛山寺,始建于唐代,后經歷代增建,規模漸大。千佛山遂成為香火勝地。自元代始,每年"九九"重陽節舉辦廟會。解放后,1959年辟建為公園。周邊還有濟南趵突泉公園、濟南大明湖公園、靈巖寺旅游區等著名的旅游景點。
興國禪寺寺門外西南上方的山崖上刻有"第一彌化"四個篆體字,每字約有4米見方。千佛崖上有隋代石佛60余尊,年代悠久,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千佛山之東,佛慧山上也有雕刻石佛。其中主峰山麓有一佛龕,內有一尊頭部佛像,高7米,寬4米多,俗稱"大佛頭",這是一種十分罕見的石雕。千佛山是泰山的余脈,海拔285米,占地166.1公頃,距市中心2.5公里。
千佛山覽勝
千佛山,東西橫列如屏,風景秀麗,為中國佛教名山。千佛山是泰山的余脈,與趵突泉、大明湖并稱濟南三大名勝。山北側有登山盤路三條,蜿蜒回環,松柏夾道,濃蔭蔽日。如行走不便,也可乘車從山東側環山盤路上山,山上名勝眾多。興國禪寺居千佛山山腰,內有大雄寶殿、觀音堂、彌勒殿、對華亭。南側千佛崖,存有隋開皇年間的佛像130余尊,山崖上,由西向東,依次有龍泉洞、極樂洞、黔婁洞、呂祖洞。歷山院在興國禪寺的東側,是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大雜院。內有舜祠、魯班祠、文昌閣、一覽亭。在千佛山北麓建有集四大石窟于一體的萬佛洞。游人至此,可一瞻北魏、唐、宋造像之豐采。山東辛亥革命烈士陵園在千佛山東麓,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外還散落著“唐槐亭”、“齊煙九點”、“云經禪關”古坊等名勝。
千佛山屬古生界志留系沉積皺段裂帶,西南側絕壁高聳,似刀劈斧削,壁下形成幽深的溝谷,有多處大小不同、形態各異的瀑布、海子、山腰萬畝野生杜鵑和山頂的日出云海,佛光構成“一山分三帶,景色各千秋”的獨特自然景觀。
千佛山高大巍峨,雄壯多姿、垂直氣候分布明顯,四季主色調鮮明,形成“春看杜鵑、夏望瀑布、秋賞楓葉、冬觀冰雪”的典型亞高山生態景觀,山峰蒼翠挺拔,巨石雄奇嶙峋,樹木郁郁蔥蔥,大熊貓、金絲猴等動物在山間叢中悠閑自在,山奇、石怪、水秀、峰險、林幽、云美,構成千佛山奇特的自然風光。
櫻花林:1993年春天,千佛山公園建成櫻花林,1995年在櫻花林西側,又建起了一座園中園,名為瀛芳園。 瀛芳園是櫻花林的有機組成部分,占地4畝,是一半封閉式的亭園。坡頂灰板瓦覆蓋的大門設在北側,門內拙石橫臥,以作屏障,石上鐫以濟南當代書法家魏啟后題寫的"櫻"字,給瀛芳園點明了主題,讓人知道,這里是櫻花的世界。除櫻花外,園內還配植松柏、黃櫨、迎春等花木,爭芳斗艷。
桃花園:在萬佛洞北側山坡。1990年辟建,占地7公頃,植山桃、品種桃、垂柳桃、紅杏、榆葉梅2400余株,初春時節,桃花盛開,妖冶艷美;落英繽紛,似紅云流霞。四周翠柏,蔥籠儲潤。百鳥嚶鳴,蜂飛蝶舞。園東南側高坡上,建有"紅雨亭",石質圓形寶頂,玲瓏空透。石柱上,鐫徐北文教授撰寫、雷衣谷先生書丹的楹聯:蟠桃獻壽,花雨繽紛映九點;翠柏逢春,薰風淡蕩暖三齊。人在其中,觀景浴風,心曠神怡。
梨園:在萬佛洞與彌勒勝苑之間,近臨上山盤路,4000余平方米的梨園即建于此。這里原是一片荒地,巖石裸露,野草凄凄,1998年3月,由濟南冠世時裝有限公司捐資10萬余元爆破鑿穴栽植而成,計有200余株?,F已茁壯成林。陽春三月景色迷人,花兒先葉開放,一朵朵,一穗穗,素淡嬌媚,彌漫春園。那透骨的芳香,沁人肺腑。若在清輝灑地的霜夜梨花、朗月,相映成趣,定會引得仙女飄然而至,輕吹玉笛為其助興。正如金代詩人段繼昌的《梨花》詩所講:"一林輕素媚春光,透骨濃熏百和香。消得太真吹玉笛,小庭人散月如霜。"如果再遇春雨,景色就更加迷人了,紛紛細雨,猶如帳幌,朵朵梨花,就像剛出浴的美人,這在宋人趙福元的《梨花》詩中描繪最為生動,詩曰:"玉作精神雪作膚,雨中嬌韻越清。若人會得嫣然態,寫作楊妃出浴圖。"園內,還散植些許杏花、桃花,四周又簇擁著柏樹、松樹,這好像巨大的翠綠色框架鑲嵌著一塊巨大的染些胭脂紅的素白的玉。
古樹名木:樹多林密,草綠花香,是千佛山綠化的基本特色。千佛山現有木本植物45科,148種,成林40余萬株,野生地被植物79科,190余種,綠地率達90%以上,綠化覆蓋率達95%以上。有側柏、檜柏、千頭柏等構成的長青樹林;有萬株黃櫨、黃連木、五角楓等組成的紅葉林;有山杏、山桃、流蘇等組成的觀賞花木林;有以山榆、楊樹、荊條、酸棗等野生植物構成的灌木林及眾多的古樹名木。春天百花爛漫;夏天濃蔭蔽日;秋天漫山紅遍;冬天松柏吐翠,四季有景。這些古樹名木,原于自然,古樸典雅,猶如水墨丹青畫卷,給人以美好的藝術享受。
佛山賞菊:千佛山的秋天,景色可人,遍地黃花,引得文人雅士紛至沓來,有吟詩贊者,有揮筆作畫者,有放歌頌揚者,此舉,世稱"佛山賞菊",被古人到為濟南八景之一。 明朝詩人邊貢,曾用兩句詩對千佛山的秋景作了高度的概括,詩曰:"背領丹楓直,垂巖紫菊肥。"即是說千佛山的秋天,紅葉和肥菊是最美麗的。山菊,實讓君折服,不僅是紫菊肥碩可愛,紅、白、黃色的菊花依然妖嬈佳麗。有的附有峭壁上,有的掛在懸崖上,有的隱在叢林中,琳瑯滿目,有清風吹來,馨香撲鼻,令人陶醉。你若站在"賞菊崖"上,或坐在"賞菊閣"內,在云霧繚繞、花木簇擁之中,飲著美酒,品著,豈非飄飄然欲仙!
千佛山主要景點
萬佛洞
萬佛洞位于千佛山北麓,是千佛山的一大勝景,興建于1992年。集敦煌、龍門、麥積山、云岡全國四大石窟的精華于一身。
經過藝術家精選、濃縮、重構,用仿造的手法,塑造佛祖、菩薩、弟子、天王近3萬尊,最大臥佛長28米,洞前矗立的大佛高15米,洞內壁畫萬余平方米,各以精美瑰麗、渾樸雄壯、含蓄秀麗、宏偉粗獷等不同風采交相輝映,再現了中國石窟雕像的藝術魅力,為后人探尋過去的文明敞開了歷史的大門。萬佛洞由四部分構成,分別為:莫高集錦、龍門精華、麥積奇觀、云岡薈萃。洞長500米,記載了中國佛教發展歷史的變遷,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內涵。
佛教藝術自東漢傳到中國。經勞動人民長期揣摩汲其精華,已形成具有中華民族精神的特殊風格。這些特點,在這里充分體現。于此可一瞻北魏、唐、宋各時期的造像風采??芍^“由萬千彩塑與壁畫構成一座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石窟藝術博物館”。原全國人大委員長萬里、國務院副總理谷牧等領導人先后來此參觀。
千佛崖
千佛崖在興國禪寺院內南側,是濟南市較早的造像群,對研究我國隋代佛教,頗有價值。崖上,有隋開皇七年(587年)至開皇十五年(595年)所鐫刻的佛像,共9窟,計130多尊。極樂洞是造像群中的主窟,中間阿彌陀佛盤膝禪坐, 高3米,身后飾佛光。右側大勢至菩薩 ,左側觀世音菩薩侍立,高近3米,開皇十一年(591年)鑿成。其他各窟皆散落在洞外石壁上。
觀音園
觀音園園內有池,池岸峭石矗立,磯石臥波,秀石點飾。四圍垂蔭,時鳥歡歌。池內水清見底,荷花艷開,金鯉戲游。內設噴泉,濺珠泄玉,彩虹映日,蔚為大觀。矗立在荷花池中的是"白衣觀音"高達13米,為觀音園中最大者。池周還有各種各樣的變相觀音,造型端莊 惟妙惟肖。
黔婁洞
黔婁洞在極樂洞東。深數米,三折之后呈長方形,為人工開鑿,類似房間,面積20平方米,高兩米,正中原有坐像。
洞中上端,有石刻一方,大字是"黔婁洞"。小字記載黔婁子的身世,其意思是:黔婁子,周代齊國人,修身清節,不事王侯,隱居在這里,鑿一石洞,終 身不下山,曾著書4篇,名《黔婁子》,皆言道家的事情,魯共公聽說他有才能,就派使節聘請他做宰相,被他拒絕。齊威王每遇兵敗,就來請教,黔婁子授給他秘 語,遂轉敗為勝 。
洞內迎門石壁上,也嵌一碑,記載著黔婁子的故事:"黔當先生卒,覆以布被。覆頭則足見,覆足則頭見。有人(曾皙)日:'斜其被則殮也。黔婁妻日: '斜之有余,不若正之不足。先生生而不斜,死而斜之,非先生之意也'"。此語至今傳為佳話。
興國禪寺
興國禪寺在千佛山山腰,占地3000平方米,是山東著名香火勝地。據明成化七年(1471年)石志記載,該寺曾,遭兵火破壞,成化四年(1468 年)8月3日,德王府內官蘇賢游覽千佛山,看到當時情景,不勝慨嘆,于是捐資建佛殿、僧房、廚房、糧倉等。殿內塑釋迦牟尼、大悲觀音、地藏王菩薩、十八羅 漢、四大天王。寺門朝西,上額刻有原中國佛教協會主席、書法家趙樸初題寫:"興國禪寺"四字。楹聯石刻:"暮鼓晨鐘驚醒世間名利客,經聲佛號喚回苦海夢迷 人",為濟南清未秀才楊兆慶書寫。門內兩側,有鐘鼓二樓。進寺門南側,千佛崖石壁上鐫刻佛像多尊。山崖由西向東依次有龍泉洞、極樂洞、洞天福地石坊、對華 亭。
院內有彌勒殿、觀音殿、達摩殿、玉佛殿及禪堂。東側大雄寶殿供釋迦牟尼、觀音菩薩和多尊羅漢。
千佛山公園
1996年增添十八羅漢和臥佛一尊,分置于盤路兩側和廣場中。
羅漢,是佛主釋迦牟尼的弟子,受佛的囑咐,不滅度,常住人間受人供養,為佛護法,賧眾生造福田。他們本領很大,有的降龍,有的伏虎,有的縛獅,有 的捉妖,深受人們敬仰。五代時,對羅漢尊崇之風就很盛行。
羅漢是梵語"阿羅漢"的略稱,梵音譯(Arhat),其形象,從唐代玄奘譯《法注記》始,歷代藝術家,根據佛教經典即進行著藝術的創造,不足尺度,任意寫出作。相貌或老 或少,或善或惡,或美或丑,想象甚是豐富,給人一種藝術的享受。
這些羅漢依次為:(1)賓度羅跋羅阇(2)迦諾迦伐跟蹉、(3)迦諾跋厘墮阇、(4)蘇頻陀、(5)諾矩羅、(6)跋陀羅、(7)迦哩迦、(8) 伐諾羅弗多羅、(9)戌博迦、(10)半托迦、(11)羅怙羅、(12)那伽犀那、(13)因揭陀、(14)伐那婆斯、(15)阿氏多、(16)注荼半托 迦、(17)嘎沙鴉巴、(18)納答密答喇。
臥佛,1996年12月落戶千佛山,位于主上盤山路和去萬佛洞路的交界處。這尊臥佛,是佛祖釋迦牟尼的側身臥像,花崗巖質,長10米,重50噸, 東西橫臥,頭朝東,面向北,右手托于頭下,身穿通戶大衣,面頰豐滿,兩戶寬闊,頭上有肉髻螺發,雙耳垂戶,眉目修長,雙眼微睜,胸飾寓意祥瑞的"卐"(音 萬)字,給人以慈祥的感覺。
龍泉洞。龍泉洞位于興國禪寺西門內南側高聳的石壁下。山風吹來,呼嘯作響,如龍吼,故名。清朝詩人劉大紳曾作《詠龍泉洞》詩說:"千尺高巖萬樹林,時時洞口老龍吟。不知幾夜清秋雨,并作寒泉一水深"。
洞口上方篆書石刻"龍泉洞",是濟南當代書法家任曉麓先生題寫,洞內東側與極樂洞相通。南側石壁鐫有佛像,合掌瞑目,結跏趺坐。下邊有一小門,門 內有一垂直深潭,深及2米,水清見底,四季不涸。昔日僧人,汲此水烹茶,以饗游客。
彌勒勝苑
彌勒佛身后的浮雕依附于環形山崖上,長36米,高35米,面積126平方米。它從彌勒佛的傳說、生平業績考慮,以印度佛教與中國佛教藝術相結合,正統佛傳故事與中國民間傳說結合而設計畫面。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常笑笑世間可笑之人"這幅在佛教寺院彌勒殿堂門前經常見到的對聯,可謂婦孺皆知,膾炙人口。它既是對彌勒佛寬宏大 量、樂觀豁達形象的一種描述,也表達了中國人對待生活的一種態度。真誠地希望,您在彌勒勝苑里,仰望大佛,除了一份虔誠的祈禱,更能尋求到一種快樂,一種 灑脫,一種釋然,彌勒勝苑會給您留下最美好、最難忘的回憶。
"彌勒勝苑,位于風景秀麗的千佛山東麓,1999年6月開工,2000年9月竣工。占地面積三萬平方米,由雕塑"歡喜彌勒佛"、"櫻花園"和附屬建筑物等組成,它融匯了中國和日本園林建筑的精華。
彌勒勝苑正門的牌坊為四柱三門沖天式,高9.9米,寬12.5米,整體造型莊重博大,氣勢不凡。主體造像是中國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大肚彌勒佛,佛像 通體高20米,采用3mm銅板焊接而成,花崗石質的蓮花寶座高約9米,直徑30米,號稱"江北第一大佛",佛像周圍輔以白色大理石欄桿,后邊則是記載彌勒 佛傳說、生平業績的浮雕。

千佛山地圖

地圖使用指南:
(1)本電子地圖的基本界面是政區街道和旅游交通地圖;
(2)點擊地圖左上角“地圖-地形”或“衛星圖像”,可以分別顯示千佛山地圖地形圖和千佛山地圖高清衛星圖;
(3)點擊地圖右上角小四方形“□”,可一鍵切換千佛山地圖全屏大圖;
(4)點擊地圖右下角“+ -”,可對地圖進行縮放(手機端也可以用雙手指縮放);
(5)用鼠標可以拖動地圖到任意位置(手機端用手指拖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