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d journeys, in the Yun travel!
本區景點推薦

湖口石鐘山
【湖口石鐘山旅游推薦:中國千古奇音第一山】余亞飛詩稱:“鄱陽湖接近長江處,二水相交奇景生,澈液渾流互排斥,濁清界線見分明”。登上山頂,其南望匡廬,北鎮長江,看長江滔滔,觀鄱湖浩淼,江湖匯合處,水線分明,江水渾濁,湖水碧清,以截然不同的水色“劃”出了一條奇妙的界線,甚稱鄱陽湖上一大自然奇景,繪成一幅壯觀奇妙的《涇渭圖》。
石鐘山 ,中國千古奇音第一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長江與鄱陽湖交匯處。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長江下游沿線上的主要景點之一 。
石鐘山海拔61.8米,相對高度約40米左右,面積僅0.2平方公里。因山石多隙,水石相搏,擊出如鐘鳴之聲而得名。北宋大文學家蘇軾曾夜泊山下,他撰寫的《石鐘山記》聞名天下,與石鐘山相得益彰。
石鐘山,實際上不是一座山,而是兩座山,都由石灰巖構成,下部均有洞穴,形如覆鐘,面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擊,響聲如洪鐘,故皆名為“石鐘山”。兩山分據南北,相隔不到1000米。南面一座瀕臨鄱陽湖,稱上鐘山;北面一座瀕臨長江,稱下鐘山,兩山合稱“雙鐘山”。石鐘山傲然屹立于長江之岸,鄱陽湖之濱,風景雄奇秀麗。它猶如一把鐵鎖掛在湖口縣門前,號稱“江湖鎖鑰”,自古即為軍事要塞。
余亞飛詩稱:“鄱陽湖接近長江處,二水相交奇景生,澈液渾流互排斥,濁清界線見分明”。登上山頂,其南望匡廬,北鎮長江,看長江滔滔,觀鄱湖浩淼,江湖匯合處,水線分明,江水渾濁,湖水碧清,以截然不同的水色“劃”出了一條奇妙的界線,甚稱鄱陽湖上一大自然奇景,繪成一幅壯觀奇妙的《涇渭圖》。
山上古建筑與碑、石刻相得益彰,互相輝映,集樓、臺、亭、閣等于一體,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園林。這里石塊具有天然形成的皺、透、瘦、漏、丑等特點,千姿百態,而且石叩之有聲,觀之出奇。
昭忠祠
建于石鐘山頂。清咸豐八年(1858)彭玉麟等奉上諭建造,是石鐘山的主體建筑。祠分前廡后廡,面對江湖,視野開闊。曾國藩、彭玉麟均有記,并手書碑刻,曾、彭等若干人為祠撰寫的長短聯達百余幅。祠前辟有廣場,祠兩側古樟也是彭玉麟等手植。祠內新創編鐘古樂演奏項目,所用編鐘系按湖北曾侯乙古墓出土編鐘仿制。
英雄石
在上石鐘山麓,昂踞巖石之巔。相傳為明代朱元璋大將常遇春與陳友諒交戰時,用槍挑放于此。石上,至今還留存著槍剌的痕跡。
碑廊
從綠蔭深處至鎖江亭,沿長廊壁間,陳列著歷代與石鐘山有關的名家簡介、浣香別墅、唐魏征手書碑刻及全山宋、元、明、清歷代碑刻及石刻,列為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梅花廳
位于石鐘山全山最高處,又名六十本梅花寄舫,四周原有梅花60株。
上諭亭
位于石鐘山之北面,為兩層八角,又名八角亭。原在通濟門(北門)內孝感坊。清乾隆五年(1740)建,咸豐四年(1854)兵毀。咸豐七年(1860)彭玉麟建亭于此,立上諭碑,亭名及碑文為曾國藩手書。
桃花澗
又名漁人精舍,取意陶淵明《桃花源記》。洞內有三個不同的“夢”字,為彭玉麟手書。
浣香別墅
位于石鐘山西北面。前后兩幢,前幢名聽濤眺雨軒,后幢名蕓芍齋。前中有空院。中院兩廊墻壁鑲嵌有唐代魏征、宋代蘇軾、黃庭堅、清代鄭板橋、彭玉麟、賀壽慈等名人碑刻。
忠烈祠
又名太平遺壘、昭忠祠,位于石鐘山之西北面,左為報慈禪林,右為浣香別墅。太平軍駐此期間,曾在此建有營房堡壘,失敗后,改建為昭忠祠。1956年,為還歷史本來面貌,改名太平遺壘。1986年又改名忠烈祠,祠中現為歷史文物陳列館。
報慈禪林
位于石鐘山忠烈祠西面,由僧房、戲臺、大雄寶殿、海島、前院、后院組成。始建于清咸豐八年(1858),是彭玉麟為報答慈恩請僧侶誦經敬佛之所。光緒二十九年(1903)重修。大雄寶殿原有佛像及殿和海島,均早毀。1980年修復,重塑觀世音菩薩供奉殿中及殿后蓬萊仙島等仙佛塑像。

湖口石鐘山地圖

地圖使用指南:
(1)本電子地圖的基本界面是政區街道和旅游交通地圖;
(2)點擊地圖左上角“地圖-地形”或“衛星圖像”,可以分別顯示湖口石鐘山地圖地形圖和湖口石鐘山地圖高清衛星圖;
(3)點擊地圖右上角小四方形“□”,可一鍵切換湖口石鐘山地圖全屏大圖;
(4)點擊地圖右下角“+ -”,可對地圖進行縮放(手機端也可以用雙手指縮放);
(5)用鼠標可以拖動地圖到任意位置(手機端用手指拖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