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d journeys, in the Yun travel!
本區景點推薦

佛祖誕生地蘭毗尼
【蘭毗尼旅游推薦:佛主釋迦牟尼誕生地,全世界最重要的宗教圣地之一 】公元前624年四月初八,佛主釋迦牟尼誕生于蘭毗尼一座著名的花園一棵婆羅雙樹下,不久此處變成了朝圣之地。在朝拜者中就有印度的阿育王,并在此地建立了一個他的紀念碑。此地目前已發展成佛教朝拜中心,并形成了遺跡考古中心,也是當代佛教復興的基地,全世界的佛教國家都在佛祖誕生地周邊建造了豪華的寺院。每一座都獨具特色,因此它們組成了全世界各種佛教流派的大薈萃。
佛主釋迦牟尼出生于公元前623年,生在蘭毗尼一座著名的花園,不久此處變成了朝圣之地。在朝拜者中就有印度的阿育王,并在此地建立了一個他的紀念碑。此地目前已發展成佛教朝拜中心,由于它是佛主出生地,所以形成了遺跡考古中心,也是當代佛教復興的基地。在圣園周圍,還有尼泊爾、日本、韓國、越南、泰國、緬甸等國援建的寺廟。
蘭毗尼位于尼泊爾南部蘭毗尼專區的魯潘德??h,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圣地。全世界最重要的宗教圣地之一。釋迦牟尼生年據說有超過60種不同說法,一般認為,公元前624年四月初八釋迦牟尼誕生于蘭毗尼園一棵婆羅雙樹下。早在1500多年前,中國高僧晉代法顯就取道新疆,渡流沙,越蔥嶺,經印度來到蘭毗尼,成為訪尼外國人士中有真實記載的第一人。唐代名僧玄奘在公元633年也曾到此瞻禮取經。
蘭毗尼是梵文"可愛"的意思,這里原為古代天臂國善覺王夫人蘭毗尼的花園,此處因此而得名,今天的蘭毗尼是個不大的村莊,綠樹成蔭,景色秀麗,有許多與釋迦牟尼有關的歷史遺跡。
這里有一座白色方形建筑,是兩層石砌的平臺,在濃郁茂盛的樹木襯托下,十分莊嚴肅穆。這就是瑪雅黛維女神廟,也稱摩訶摩耶夫人廟,瑪雅黛維是北天竺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蘭毗尼附近)凈飯王的妻子,相傳公元633年尼泊爾陰歷正月的望日,她在回娘家的路上來到蘭毗尼花園,在一株巨大的娑羅雙樹下休息的時候生下了悉達多·喬答摩,即后來聞名世界的佛教始祖釋迦牟尼。蘭毗尼位于印度平原的南部,四周掩映著森林樹木。蘭毗尼的人們相信佛祖的母親之所以選擇了蘭毗尼是因為這里的環境寧靜祥和。盡管蘭毗尼附近沒有什么城市,人口也不多,但這里仍計劃有大的發展:修建花園、植樹建渠、增加膳宿設施,甚至還要新建一個圖書館。游人和朝圣者在這里吃住都很方便,由日本人負責興建的豪華型酒店更為不同消費者提供了更多選擇。游客們可以乘飛機去往派勒瓦,當然也可坐公共汽車,或是租一輛吉普或三輪車去那兒。派勒瓦與加德滿都(尼泊爾首都)之間還有固定通車。后人在釋迦牟尼出生處建造了這座別具一格的瑪雅黛維女神廟,現廟內供奉著女神石雕像,右手攀把著娑羅雙樹的樹的枝干,新生的嬰兒悉達多端多端立在近旁的蓮臺上。
在瑪雅黛維女神廟旁有一口數十米的方形水池,明澈如鏡,相傳是女神沐浴和釋迦牟尼幼年時代洗澡的地方。池邊長著一棵娑羅雙樹,樹身粗大,原樹在法顯著作中曾有記載,唐玄奘來此取經時已經"枯悴",可見現存此樹是后人補種的。
這里朝圣者眾多。印度君主阿育王就是朝圣者之一,他是虔誠的佛教信徒,不僅下令免除了佛祖誕生地附近的所有苛捐雜稅,佛教書上還記載阿育王在佛祖誕生的確切地點上立了一塊石碑作為標記,并以示紀念。最近考古學家才在一個七層磚壘起的平臺上發現了該紀念石,它埋在神殿舊址下面5米處,1993年在掘進開路時被毀壞。阿育王還于公元前250年在此立下一個紀念自己的石柱,阿育王石柱柱高6米,有一半埋在地下。在瑪雅黛維女神廟的正北,是著名的阿育王石碑。碑是圓柱形,是公元前249年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來此朝拜時所建,刻在碑上的文字確鑿無疑地證明了蘭毗尼是佛祖降生之地。阿育王石碑也因此成為蘭毗尼最重要的歷史文物。廟南有后人建的佛塔和佛寺,寺內有釋迦牟尼的巨大塑像。佛堂的墻壁上繪有反映釋迦牟尼生平的五彩繽紛的壁畫。此外,蘭毗尼還建有文物館和馬享德拉紀念碑等。
佛教砸世界上的傳播很廣,尤其在南亞、東南亞和中國。蘭毗尼是佛教徒朝拜的圣地,幾千年來,蘭毗尼吸引著尼泊爾和世界各地的佛教徒,至今每年仍有成千上萬的人,長途跋涉,來到這里尋覓佛跡和參謁佛祖降生地。蘭毗尼每年都在尼歷正月釋迦牟尼誕辰日舉行盛大的廟會,當地人將佛祖像放置在一輛裝飾華麗的木輪大車上到處巡游,佛徒們云集在此朝覲。寺廟中經聲不絕。香煙繚繞。
藍毗尼最重要的佛教慶典是一年一度的佛祖誕辰紀念日(buddhaJayanti),4月或5月舉行,屆時成群結隊的佛教徒從尼泊爾和印度乘長途汽車來此慶祝。朝拜者也來此度過purnima(月圓之夜)和astami(月圓之后的第八夜)。許多印度教徒認為佛祖是毗瑟孥的化身,尼泊爾歷二月(公歷4月至5月)的月圓之夜,數以千計的印度教徒來此膜拜被稱為“RupaDevi"——藍毗尼天后——的摩耶夫人。
蘭毗尼不僅是尼泊爾的驕傲,也成為世界著名的旅游勝地。它的歷史和佛祖誕生地這一事實是其主要特色,因此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人。對于世界大家庭來說,釋迦牟尼就是和平和相互理解的象征,他就像是佛,代表著寧靜和遠離塵世的喧囂。
自從1978年建立藍毗尼發展區之后,全世界的佛教國家都在佛祖誕生地周邊建造了豪華的寺院。每一座都獨具特色,因此它們組成了全世界各種佛教流派的大薈萃。它們占地極其寬廣,因此你最好在藍毗尼市場租輛自行車或在寺院建筑群入口處雇輛人力車。未附特別說明的寺院都是每天白天開放。
西寺院區
西寺院區內只有大乘佛教寺廟。以摩耶夫人祠北側的長明火(EternalFlame)為起點,沿池塘西岸的土路一直到PanditaramaInternationalVipassana冥思中心為止。只需一點點布施,就夠后者那里的靜修苦行者生活了。往北,一條土路轉向西邊,通往DrubgyudCholingGompa,該寺是由來自新加坡和尼泊爾的佛教徒于2001年共同修建的。寺內墻上的圖案十分精美,隔壁正在修建一個巨型佛塔。一條小路朝南通往式樣獨特的ManangSamajGompa,它是由來自尼泊爾北部Mnang的佛教徒建造的靈骨塔。再往西是典雅的中華佛寺(ZhongHuaChineseBuddhistMonastery),是藍毗尼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建筑之一。大門的過道兩邊排列著儒家圣人塑像,因此這個佛塔狀的寺院看起來多少有些像紫禁城,路北側韓國政府正在修建的大型寺院韓國佛寺(KoreanBuddhistTemple)也無法減損它的光芒。
佛寺北側是迷人的越南PhatQuocTu寺,本書寫作時正在建設中,估計等你到達時已經落成了。這個佛塔狀的寺廟非常美麗,房頂的龍形圖案生機勃勃。附近有一片新修的佛塔和寺院,它們是奧地利的Geden國際基金會資助修建的。蒙古國和不丹政府也有計劃在此修建寺院。繼續向北,那里有另一片大乘佛教寺院。德國度母基金會(GermanTaraFoundation))修建的GreatDrigungKagyud蓮花佛塔(8am~中午和1~5pm)相當豪華,大殿的穹頂上有佛教壁畫。德國寺院后面是由日本巢居基金會(SokyoFoundation)修建的藏式寺院巢居寺(SokyoGompa)。隔壁是正在由法國佛教徒修建的LinhSon寺。
東寺院區
小乘佛教寺院都在東寺院區。這邊不如西寺院區那么繁華,路況也較差,但許多寺院是木質的。泰國皇家佛寺(RoyaIThaiBuddhistMonastery)距離池塘北側很近,是一個由白色大理石建成的泰式寺院,很有氣勢。旁邊的MahamayaVishwaShanti佛寺則樸素得多,它是由日本佛教徒和印度Mahabodhi協會共同修建的。向南轉個彎兒就到了緬甸金佛寺(MyanmarGoldenTemple)。它是這里最古老的建筑之一,里面有三座殿,其中令人印象最深的是房頂為一個玉米穗形狀的shikhara(塔)的那一座。不遠處是LokamanaPula佛塔,是一個緬甸南部風格的鍍金大佛塔,設計靈感來源于仰光的大金塔(ShwedagonPaya)。佛塔后面是樸素的Gautami尼姑庵,整個寺院區只有這一家尼姑庵。路對面是DhamaJanamiVipassana中心,小乘佛教徒在此靜修冥想。沿著小路再往南就到了即將建設斯里蘭卡佛寺(SriLankanMonastey)的地方。從這里向南步行片刻就能回到長明火處,中途經過刻有藏文的慶典鐘(cerenlonialbell)。
藍毗尼博物館(LUMBINIMUSEUM)
該博物館(門票外國人/南亞地區合作組織成員國公民/尼泊爾人Rs50/10/10;周一至周日10am~3pm)位于寺院區后面、池塘北頭的橋附專門用來展示佛祖生平,有各種仿制品和全世界各佛教圣地的照片。馬路對面是藍毗尼研究院(LumbiniResearchInstitute),但只對專門研究佛教歷史的學者開放。
世界和平塔和藍毗尼鶴保護區
白色的世界和平塔(WorldPeacePagoda;白天)由日本佛教徒修建,耗資100萬美元。在寺院區外,騎車即可到達,很方便。塔基附近有一個日本和尚的墓,他是在修建該塔時被反佛教極端分子殺害的。
附近的濕地作為藍毗尼鶴保護區(LumbiniCraneSanctuary)的一部分而受到保護,你有機會看到珍稀的灰鶴在水草中行走的優美步態。公園沒有正式的大門,也不收門票,你只需走進和平塔后面的濕地即可。
視頻: 藍毗尼 ~ 巡拜佛跡釋迦摩尼誕生地

佛祖誕生地蘭毗尼地圖

地圖使用指南:
(1)本電子地圖的基本界面是政區街道和旅游交通地圖;
(2)點擊地圖左上角“地圖-地形”或“衛星圖像”,可以分別顯示佛祖誕生地蘭毗尼地圖地形圖和佛祖誕生地蘭毗尼地圖高清衛星圖;
(3)點擊地圖右上角小四方形“□”,可一鍵切換佛祖誕生地蘭毗尼地圖全屏大圖;
(4)點擊地圖右下角“+ -”,可對地圖進行縮放(手機端也可以用雙手指縮放);
(5)用鼠標可以拖動地圖到任意位置(手機端用手指拖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