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d journeys, in the Yun travel!
本區景點推薦



黃河
萬里黃河
【推薦】黃河,中國第二大河。從青藏高原越過青、甘兩省的崇山峻嶺;橫跨寧夏、內蒙古的河套平原;奔騰于晉、陜之間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龍門”而出,在西岳華山腳下調頭東去,橫穿華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濱。它流經9個省、區,匯集了40多條主要支流和1000多條溪川,行程5464公里,流域面積達75萬多平方公里。流域內,連同下游豫、魯沿河地區共有2億多畝耕地,1億左右人口。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在這里辛勤勞動,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成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
黃河,像一頭脊背穹起,昂首欲躍的雄獅,從青藏高原越過青海、甘肅兩省的崇山峻嶺;橫跨寧夏、內蒙古的河套平原;奔騰于山西、陜西之間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龍門”而出,在西岳華山腳下調頭東去,橫穿華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濱。它流經9個省、區,匯集了40多條主要支流和1000多條溪川,行程5464公里,流域面積達75萬多平方公里,是中國第二大河。全流域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而黃河平均年徑流總量僅574億立方米,在中國河流中居第八位。流域內,連同下游豫、魯沿河地區共有2億多畝耕地,1億左右人口。黃河水利資源豐富,流域內地下礦藏眾多,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在這里辛勤勞動,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成為中華民族的搖籃。
關于黃河的源頭歷史上曾有過多種說法。早在公元7世紀上半葉,就有人提出卡日曲是黃河的正源,但沒有被公認。公元1280年元朝的都實和1704年清朝的拉錫,為探求河源曾到達星宿海。因此,星宿海為河源的說法已經流傳多年。新中國成立后,1952年8月黃河水利委員會組織河源考察隊,又把約古宗列曲作為黃河正源。20多年來,雖然以錯就錯,但也有不少人提出疑問。直到1978年夏天,再次組織河源考察隊,伸入河源地區實地查勘,查清在河源地區西部,有3條河流匯入星宿海,它們是扎曲、約古宗列曲和卡日曲。扎曲流程最短,水量又小,只能算作約古宗列曲的一條支流。約古宗列曲和卡日曲相比,卡日曲較約古宗列曲長近30公里,流域面積多700平方公里,水量也大2倍多。因此,確定卡日曲為黃河正源的依據較為充分??ㄈ涨l源于巴顏喀拉山北麓的各姿各雅山,各姿各雅山海拔4 800米,山腳下幾個泉眼溢出的清水,就是“咆哮萬里觸龍門”的黃河最初水流。
(一)黃河 中華民族的搖籃
“黃河,你是中華民族的搖籃,5000年的古國文化,從你這兒發源……”這是人們熟知的歌曲《黃河頌》的歌詞。每當人們唱起這首歌的時候,就會浸沉在對黃河的無限追憶之中。
早在80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在黃河流域過著狩獵、采集的生活。在黃河流域內已經發現了2000多處原始村落的遺址,它表明,在新石器時代,祖先們就在這遼闊的土地上定居,從事原始的農業生產。
新石器時代中期,散布在黃河中游黃土高原上的黃帝族,和當時的蚩尤族、炎帝族同為中國遠古時代的3個部族。他們過著遷徙不定的游牧生活。后來炎帝聯合黃帝攻殺了蚩尤。不久,炎帝族和黃帝族的人民逐漸融合,并定居在陜、甘、晉地區,共同開發黃河中下游地區。
3500多年前進入奴隸社會的夏、商、周王朝都是黃帝的后裔。他們自稱“華”或“夏”。華族就是漢族的前身,所以漢族人民都把黃帝奉為始祖,自稱為黃帝(也稱炎黃)的子孫。當時的華族居住在中原地區,人們認為中原居四方之中,故又稱這一帶為“中華”。后來,華族的文化向全國各地傳播,“中華”二字便成了整個中國的名稱。
商王朝的盤庚遷都殷墟(今河南省安陽縣),他的勢力范圍已達太行山與泰山之間的華北大平原,稱為殷帝國。殷朝的文化相當發達,與當時的埃及、巴比倫并稱為3個古代帝國,是世界古代三大文化中心。在殷墟,至今還保存著刻畫挺秀、文句嚴密的甲骨書和美麗細致的青銅器皿??墒?,在3個古代帝國以外的世界上,大多數人類還過著原始生活。由此可見,我們的祖國是世界文化古國之一,古國的文化就在黃河的懷抱里發祥。
殷朝以后,直至北宋,近2500年,黃河流域一直是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西安(古稱長安),從西漢至隋唐,先后有11個朝代建都于此,歷時 1100多年,不僅為中國古代經濟、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為國際間經濟、文化交流留下了不朽的篇章。洛陽,先后有9個朝代在此建都,歷時近千年,故稱“九朝古都”。史學家、科學家、文學家云集于洛陽,為中國和世界文化寶庫留下了不朽的作品。
幾千年來,黃河流域是封建統治的中心,而廣大勞動人民反對壓迫的斗爭也接連不斷。秦末的陳勝、吳廣,兩漢的赤眉、銅馬、黃巾,隋末的瓦崗軍,唐朝的黃巢、王仙芝,明末的李自成、張獻忠等,都在黃河流域這塊土地上演出了一幕幕雄壯的史劇??谷諔馉幒徒夥艖馉帟r期,陜甘寧地區是中國人民可靠的革命根據地,直至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里,偉大的黃河,哺育了中華民族;中華民族的兒女,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我們為黃河自豪,為黃河歌唱。
(二)馬鞍型的黃河水量變化
黃河水量少是它的突出特征之一。它雖然是中國第二大河,但水量卻僅為長江的1/20,珠江的1/6,比閩江還少,只和錢塘江差不多。水量少的原因有二:其一是黃河流域位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區,平均降水量僅400毫米左右;其二,從蘭州至河口鎮以及從鄭州至入??诘? 000多公里河段內,黃河不僅得不到水量補給,反而損失了近90億立方米,從圖19可見黃河水量沿程變化曲線呈馬鞍型。這種現象在河流中是少見的,是由于黃河各段的自然地理條件的差異性以及支流分布的特征所造成的。
蘭州以上的黃河干流,奔馳在青藏高原上,流域降水雖然只有二三百毫米,但地勢高寒,蒸發量很少,30~50%的降水轉變為徑流。從河源到蘭州干流長1600多公里,控制流域面積22萬平方公里,僅占全流域的29.6%,但得到的水量達340多億立方米,占黃河入海水量的70%以上??梢?,蘭州以上的流域是黃河主要的供水區域。豐富的流域徑流,發育了眾多的支流,僅在蘭州附近 100多公里的河段內,就有大夏河、洮河、湟水(包括大通河)3條大支流匯入黃河,使干流水量增加近120億立方米。
洮水是黃河上游最大的支流,發源于甘肅省西斜山東麓,在劉家峽附近入黃河,全長669多公里,流域面積31400平方公里。流域內年平均降水量為500毫米左右,每年注入黃河的水量達54.2億立方米,占黃河入海水量的11.2%。
湟水發源于青海省晏縣的包呼圖山,在蘭州上游注入黃河,全長370多公里,流域面積 3 2000平方公里,徑流總量約50億立方米。
蘭州以下,黃河進入了寧夏、內蒙古。左岸雖是高大的賀蘭山和陰山,但右岸卻是丘陵起伏的騰格里大沙漠、浩瀚的烏蘭布和沙漠以及茫茫的鄂爾多斯草原。因地勢比較平坦,水流緩慢,泥沙沉積,在黃河兩岸形成了帶狀平原,這就是著名的銀川平原和河套平原。這一帶屬于荒漠和半荒漠地區,降水量只有200毫米左右,氣候干燥,蒸發量很大,因此幾乎沒有支流匯入,黃河得不到水量補給。銀川、河套平原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大量引黃河水灌溉,使黃河在蘭州至河口鎮之間,水量損失近93億立方米。但是,黃河把銀川、河套平原哺育成了溝渠成網,綠樹成行,稻花飄香的“塞外江南”。
河口鎮至河南省的孟津是黃河中游河段。河水奔騰在陜山峽谷和豫西峽谷之中。中游流域降水量在400~800毫米之間,并有呂梁山、秦嶺、太行山等多雨中心,因此支流眾多,水量豐富,使黃河干流水量從河口鎮的247.8億立方米,到鄭州的花園口時增至496.9億立方米,增加了1倍多。這一段較大的支流有:
無定河,黃河的重要支流之一,以含沙量極高而著稱。它發源于陜西省靖邊縣的白于山,流經內蒙古和陜西省榆林地區,在清澗縣注入黃河,全長490多公里,流域面積約3萬平方公里,年水量達15.4億立方米。無定河北岸是有名的毛烏素沙漠,南岸是黃土溝壑區,水土流失嚴重,平均每年輸入黃河的泥沙達2.1億噸,最大含沙量達1520公斤/立方米。
汾河,是黃河第二大支流,發源于山西省北部的管涔山,自北向南灌溉了太原盆地、臨汾盆地匯入黃河,全長695公里,流域面積3.94萬平方公里,水量達16.7億立方米。
渭河,是黃河最大的支流,發源于甘肅省渭源縣的鳥鼠山,橫貫八百里秦川的關中平原,在潼關匯入黃河,全長818公里。涇河和洛河是渭河的兩條支流,因涇河流域面積和水量較大,洛河又在渭河注入黃河的附近匯入渭河,因此習慣上常把涇、洛、渭并稱,渭河若包括涇、洛二河,則流域面積達17萬平方公里左右,總水量約92億立方米,不愧為黃河的最大支流。涇河發源于六盤山,長約450公里,流域面積4.3萬平方公里,因流經水土嚴重流失的黃土高原腹地,平均含沙量達171公斤/立方米,居黃河各支流之冠。而渭河流經水土流失輕微的黃土高原邊緣,平均含沙量僅42.8公斤/立方米,不及涇河的1/4。涇、渭二水在西安附近匯合后,涇濁渭清,在一段流程中清濁不混,涇渭易辨,因此人們常以“涇渭分明”這句話來形容兩種截然不同的事或兩種態度。
伊洛河是伊河和南洛河的合稱。南洛河發源于華山南麓,伊河源于豫西熊耳山,兩河在偃師匯合。南洛河較長,應是伊洛河的正源。伊洛河全長447公里,流域面積為1.9萬平方公里。流域內平均降水量在700~800毫米之間,使伊洛河總水量達38.5億立方米,在支流中居第四位,比汾河水量還多1倍多。
黃河在鄭州以下的華北平原上,是地上“懸河”,河底高于兩岸平原3~10米。華北平原上的降水量雖然比上、中游流域大,但平原上其它河流的河水是無法注入黃河的,只有發源于山東泰山的汶河,居高臨下,借助于京杭大運河,它的一部分水量才能注入黃河。除此之外,黃河在華北平原上行程700多公里,一直無水量補給。相反,由于大量引黃灌溉以及向兩岸滲透,水量損失達11.3億立方米。
綜上所述,可以清楚地看出,雖然黃河干流長5400多公里,而真正得到水量補給的河段僅3 500公里左右,其余 2 000公里不僅得不到補給,反而損失水量近100億立方米,這是黃河水量少的主要原因。假如這2 000公里河段也能得到水量補給的話,估計黃河的入??偹靠蛇_1000億立方米左右,那么與中國第二大河的名稱就基本相符了。
(三)黃土高原上的滾滾濁流
黃河的含沙量高是世界聞名的,也因水色金黃而得名。黃河的多年平均含沙量為37.7公斤/立方米,是長江的77倍多,與世界上的多沙河流相比,黃河也遙遙領先。
黃河的泥沙絕大部分來自黃土高原。黃土高原西起日月山,東達太行山,北至陰山,南抵秦嶺,面積約58萬平方公里,海拔高度在1000~2000米之間,是世界上最大的黃土地帶。黃土的特性是顆粒細、孔隙多,含有鈣質成分,垂直節理發育,干燥時堅如巖石,遇水則變成流泥,耐沖性很差。這些特性是黃土高原本身利于水土流失的內在因素。太行山、呂梁山、秦嶺一帶是中國北方的暴雨中心,夏秋季節暴雨頻繁。暴雨形成的洪流,把黃土高原切割得支離破碎,千溝萬壑。水土嚴重流失的溝壑區約43萬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山西、陜西兩省。嚴重的水土流失,使土層薄而貧瘠,植物難以生長,地面缺乏植被的保護,水土流失更加嚴重,形成了惡性循環。
奔流在青藏高原上的黃河干流,含沙量不足1公斤/立方米,水呈清色。洮水和湟水流經黃土高原水土流失輕微的邊緣地區,含沙量不高,使蘭州附近河道的含沙量略有增加。蘭州至河口鎮一段,黃河繞行在黃土高原的邊緣,這一帶降水量很少,氣候干燥,只有祖厲河、清水河、大黑河等幾條較小的支流匯入,他們來自黃土高原腹地,含沙量雖然較高,但水量較小,匯入滔滔的黃河干流后,對干流含沙量的變化影響不顯著。
黃河的中游河段,主要奔騰在山、陜之間,它猶如一把利劍,把黃土高原一劈兩半,開出一條深邃的峽谷。峽谷兩岸,千溝萬壑。黃河在這一段左右逢源,接納了眾多的支流,這些支流都來自黃土高原腹地,每遇暴雨,大量泥沙輸入黃河。就拿較小的支流窟野河為例,流域面積不足9000平方公里,水量僅8億立方米左右,但平均每年輸入黃河的泥沙達1.3億噸之多,比蘭州以上河道的全部沙量還多一半,平均每年從1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積上刮走15700噸泥沙,等于每年剝去1.5厘米厚的地皮,它對地表的侵蝕能力,真是舉世無雙。無定河、涇河等支流多年平均含沙量也高達138和171公斤/立方米,“一石水,六斗泥”之說亦并非虛傳。千溝萬壑輸入黃河的泥沙平均每年約16億噸,如果把這些泥沙平鋪在水土嚴重流失的43萬平方公里的黃土高原上,厚度約為1.5~2.0毫米。因此,如果按10萬年計算的話,黃土高原已經被剝蝕掉的土層即達150多米了。
黃土高原為黃河泥沙提供了物質條件,要把這些巨量的泥沙輸送到下游,還必須有強大的動力條件。從河口鎮到孟津,是中國地形第二階梯向第三階梯的過渡地段,地勢傾斜,落差很大。河口鎮至龍門,行程725公里,河底落差600余米,平均100公里降落近百米。巨大的落差,使黃河成為一條咆哮的巨龍,它不僅有能力把16億噸泥沙全部帶走,還有余力沖刷河床。含沙量很高的水流,“體重”很大,侵蝕能力比清水大得多,特別是洪峰到來時,可把河底泥沙像卷地毯一樣地揭起,被揭起的一層可達3米多厚。這種“揭河底”現象只有在黃河才能看到,也是黃河特有的一種沖刷手段。
由于黃河河床受到強烈的侵蝕作用,使中游河段大部分是崖壁陡立的深切河谷。著名的峽谷和瀑布有天橋峽、壺口瀑布、龍門峽和三門峽等。天橋峽長約20公里,山勢如屏,幾塊巨大的盤石屹立在河心。再過400多公里,抵達壺口斷巖。喧騰的河水從10多米高處跌下,形成壺口瀑布,懸掛在斷巖上的泥流,確像一把巨大的茶壺正在斟瀉著金色的茶水。下行65公里便到了龍門。龍門又稱禹門口,傳說是大禹治水時開鑿而成。兩岸陡立的斷壁,狀似門闕,奔馳的巨龍破門而過,直撞華山腳下的潼關。在潼關轉向東流,進入了豫西峽谷。在豫西峽谷中,以三門峽最為著名。因河中有鬼、神二島屹立,把河水分成三股,右邊是人門,中間為神門,左邊是鬼門,故稱三門峽?!叭T”之下有一座高出水面20多米的石峰,突立河心,這就是著名的“中流砥柱”。今天,三門峽大壩已經把黃河攔腰斬斷,咆哮的河水,已在大壩前息怒安閑。
(四)黃河 華北平原上的過客
華北平原北依燕山,西起太行山、伏牛山,東臨黃海和渤海,南部和長江下游平原相連,面積約31萬平方公里,是中國第二大平原。
在地質歷史時期,華北平原是一片淺海,山東丘陵是海中島嶼。黃河、淮河及從太行山、燕山流出來的一些小河流都注入這個淺海。它們帶來的大量泥沙,逐漸沉積而使海底露出水面,成為陸地。在華北平原形成之前,海河并不存在,淺海成陸后才發育了現在的海河,原來發源于太行山和燕山直接入海的一些小河流成了海河的支流。華北平原是黃河、淮河、海河等河流的泥沙堆積而成的,所以又稱為黃淮海平原。由于黃河的水量和泥沙最多,因而在營造華北平原的過程中,它的“功勞”也就最大。
華北平原形成的初期,地勢低洼,黃河兩岸又無大堤,河水放蕩無羈,四處漫流,沒有固定的河道。在一個地方流一陣子,地面淤高了再換一個低的地方,巡回行淤,使廣大平原不斷淤高。隨著人類社會的形成和發展,河水四處漫流不利于農業生產和定居,人們便筑堤束水,挖渠導流,使黃河在固定的河槽內流動。這樣,泥沙只好淤積在河槽之內,使河床不斷抬高,河堤也相應不斷加高加厚。年復一年,河底高出堤外平地,成為地上“懸河”。高高在上的黃河,一無支流匯入,二無水量補給,三無流域面積。昔日華北平原的“主人”,今日卻成了借路而過的“客人”。聳立的黃河大堤也成了海河水系和淮河水系的分水嶺。以河堤作為分水嶺,這在世界上恐怕也是獨一無二的。
從中游隨水而下的16億噸泥沙中,約4億噸沉積在下游河槽之中,12億噸送入海洋。100多年來,400多億噸泥沙已經沉積在現在的入海河道之中了?!皯液印痹絹碓健皯摇?,帶來的矛盾也就越大。新中國成立前黃河經常決口改道,固然不是好事,但可以緩解“懸河”越來越“懸”的矛盾。誠然,既不使黃河決口改道,又要解決“懸河”帶來的矛盾,其根本途徑是做好黃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減少黃河泥沙,使黃水變清。這樣,下游河床不僅不再淤積,反而“以清刷黃”,使河槽下切。當然,黃河變清在短期內是很難做到的?!皯液印痹絹碓健皯摇钡拿苋绾谓鉀Q,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含沙量很高的渾水進入黃河下游以后,因河底比降很小,渾水比重較大,而且與河槽之間的粘性也較大,所以在局部河段,渾水可能停止流動。但由于上游不斷有渾水流下來,水量堆積,水面比降加大,使暫時停止流動的渾水又開始流動。流動一段時間后,水位降低,比降變平,流動再次停止。這種停滯—流動—停滯的運動規律,稱為漿河現象,是高含沙水流條件下的劇烈淤積的現象。這種現象在黃河下游經常發生,也是黃河特有的一種淤積方式。這種漿河現象,可以造成下游河段異常的漲水、落水過程,若與真正的洪水過程疊加,則加大了下游洪水的威脅。
黃河強烈的沉積作用,形成了遼闊的三角洲。如果把1855年之前的三角洲叫做古三角洲,頂點在鄭州附近,那么1855年以后所形成的就是現代三角洲?,F代三角洲以利津為頂點,向西北、東南撒開,面積約5450平方公里。由于黃河每年輸入渤海的12億噸泥沙,大部分沉積在海濱地帶,因此現代三角洲外延速度十分驚人。河口附近的海岸線平均每年推向海洋1.4公里,造陸50.7平方公里,入??谔幍摹凹庾臁逼骄磕晖馍?公里左右,最快時可達七八公里。土地是人類寶貴的資源,而且越來越寶貴。黃河這條天然的傳送運輸帶,每年把那么多的泥沙搬運入海,填海造地,創造了巨量的土地資源,而且還在繼續。由此可見,黃河的泥沙是一項寶貴的資源。
奔騰的黃河水,以渤海作為最后的歸宿。渤海是中國的內海,由于海底地形和海岸的影響,渤海內的潮汐現象比外海弱得多。再加上黃河是“地上河”,河道寬淺,位置較高,潮汐對黃河的影響遠不及長江口大,屬于弱潮河口,感潮河段不足30公里。黃河入海流量雖然較小,但居高臨下,頗有氣勢。滾滾濁流傾入渤海時,濤聲大作,轟轟作響。由于河水比海水輕,黃水在海面上慢慢擴散開來,洪水季節黃水之舌可以伸入海區幾十公里,清濁不混,好似黃河的延續。
(五)多災多難的黃河歷史
黃河曾以“害河”、“中國之患”聞名于世界。在新中國成立前歷代反動統治的漫長歲月里,黃河的水利得不到開發,水患得不到治理,洪水、干旱、冰凌、風沙、鹽堿、內澇六大災害,給兩岸人民帶來了斑斑血淚,黃河也成了中華民族苦難的象征。
在六大災害中,洪災尤為嚴重。據歷史記載,自公元前602年到新中國成立前2000多年中,黃河下游因洪水決口泛濫達1500多次,平均3年2次,下游改道26次,其中較大而長時期的改道有9次,曾有7個入???,涉及范圍北至津沽,南達淮河,約25萬平方公里,淮河和海河也成了黃河的受害者。每次決口泛濫,都造成“江河橫溢,人為魚鱉”的凄慘景象。例如1933年黃河發大水,下游決口漫堤72處,使河北、山東、河南三省67個縣受災面積達12000平方公里,364萬人流離失所,無家可歸,18000多人被奪去了生命。
黃河洪水災害嚴重的原因是什么呢?用通俗的話來講就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調”,前者是自然原因,后者是社會原因。黃河中游分布著面積廣大、耐沖性很差的黃土高原,賦予黃河極高的含沙量,使下游成為“地上河”,這是黃河決口泛濫的自然原因之一。黃河流域降水多集中在七八月份,且多暴雨,而冬季降水很少,使黃河的徑流量變幅特別大。例如花園口實測最大洪峰流量為22300立方米/秒,最小枯水流量為零。而長江大通站最大最小流量之比僅17倍。黃河徑流量變化大,是容易發生洪水災害的第二個自然原因。與長江相比,黃河中下游沒有一個湖泊,缺少湖泊的調節作用,這也是黃河“先天不足”的一個方面。
黃河“先天不足”固然是很大的缺欠,但“后天失調”更使它“病勢”加重。4000多年前,黃土高原還是林茂草豐之地。但在漫長的歷史年代里,不少朝代和軍閥在黃河中下游建都,為了營造豪華的宮殿樓閣,大量砍伐樹木,破壞植被。黃河中下游也是古代戰場,頻繁的戰爭,也破壞了山林。此外,封建地主階級殘酷壓榨剝削農民,地主霸占河邊好地,窮苦農民為生活所逼,只得到山上開墾放牧,即所謂“富占川,窮奔山”,加劇了水土流失。
“以水代兵”更給黃河下游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早在1194年南宋和金對峙時,金利用黃河決口的滔滔洪水,淹沒南宋人民和土地,1642年(明崇禎十五年)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持續包圍開封城100多天,城內巡撫高明衡與城外巡按御史嚴云勾結,扒開黃河大堤,妄圖水淹闖王軍。當時正逢連日大雨,洶涌的洪水直沖開封城,全城37.8萬多人,被淹死34萬,造成全城覆沒的大悲劇。更令人發指的還是1938年6月,日本侵略軍占領了徐州,國民黨反動派不用武力抵抗日軍,相反為了破壞蘇北、皖北抗日游擊區,蔣介石竟然下令在花園口炸開黃河大堤,使豫、皖、蘇等省的44個縣市約54000平方公里的土地,變成了荒無人煙的“黃泛區”,使1250萬人顛沛流離,四處逃荒,89萬人葬身魚腹。
黃河流域也是中國旱災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從公元前1766年至公元1944年的3710年間,有歷史記載的旱災有1070次。僅在清朝統治的268年中,就有201次,幾乎年年有旱災。范圍廣,持續時間長,是黃河流域旱災的特點。1876~1879年晉、冀、魯、豫4省連續大旱,死亡1300多萬人,“赤地千里,餓殍載道”。黃河流域多旱災的自然原因是什么呢?中國大部分地區屬于季風氣候區,來自大陸內部的干冷氣團和來自海洋的暖濕氣團交綏,形成雨帶。雨帶的推移左右著各地的降水狀況。在一年中,雨帶推移的基本規律是從南方到北方,再回到南方。南方雨季來臨早,北方來臨遲,南方雨季長,北方雨季短。因此,黃河流域常有春旱發生。如果某些年份北方干冷氣團較強,南方暖濕氣團較弱,雨帶遲遲不能北上,就會使黃河流域的旱情加重,釀成大旱災。加上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抗御干旱的能力更差,旱情比其它地區更為嚴重。
凌汛是北方某些河流特有的災害。黃河凌汛主要集中在寧夏、內蒙古及山東省境內的干流上。這兩段干流都是從西南流向東北的。從蘭州至河套一帶,緯度相差4°37′,冬季月平均氣溫相差5℃以上,河套一帶的封凍期比蘭州早20天,而解凍開河期卻晚一個多月。山東境內黃河干流自南向北流緯度相差3°20′,其下段封凍期遠較上段為長。由于上下游河段緯度的差異,初冬來臨以后,下游河段首先封凍,河道泄水不暢,使上游來水中有一部分蓄存在河槽之中。當初春回暖之時,上游河段首先開凍,原來蓄存在河槽中的那部分水量,伴隨著冰凌一齊下泄,但此時下游河段氣溫尚在零度以下,還沒有解凍開河。上游來的水和冰雖然有一定的破冰能力,但往往因下游河段冰厚、強度大而受阻,并形成冰壩。冰壩阻水,抬高水位,決口漫堤造成凌害。新中國成立前由凌汛造成的災害主要集中在內蒙古和山東。1933年內蒙古磴口縣凌汛決口,300余里一片汪洋,冰積如山,水勢洶涌,淹沒許多村莊良田。1883~1936年的54年中,黃河下游有21年發生凌汛決口,口門多達40余處。新中國成立后黃河凌汛仍不斷發生,但軍民共同戰斗,一直沒有發生過一次凌汛決口成災的現象,取得了征服凌汛的偉大成就。
黃河下游的風沙、鹽堿、內澇等災害也是有其歷史根源的。黃河下游兩岸的廣大平原上,原來有著自己的河流系統。只因黃河經常決口泛濫,淤塞和打亂了原有的河流系統,一遇暴雨,排水不及,從而造成內澇、鹽堿。早就是“懸河”的黃河河水,經常不斷地向兩岸平原滲透,抬高了地下水位,加劇了內澇和鹽堿災害。黃河每一次改道以后,都要留下一條粉沙滿布的“故道”,在風的作用下,沙粒四處擴散,淹沒村莊,侵占良田,形成災害。
新中國成立前,黃河流域的自然災害愈演愈烈,然而反動統治階級根本不予治理。清朝光緒年間,黃河中下游連續發生嚴重的水旱災害,災區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但慈禧太后卻用3000萬兩銀子大修頤和園,祝壽行樂,不肯花一文錢整修黃河大堤,救濟災民。國民黨統治時期,雖有所謂的“黃河水利委員會”,實際上卻乘黃河災荒之際,以“治黃”、“救災”為名,巧立募捐、特稅、公債等名目,大發橫財。1928~1930年,黃河中游一帶連年旱災,貧苦農民賣兒賣女,國民黨陜西省政府甚至趁火打劫,向災民索取200萬元的“賣兒賣女捐”,真是可恨之極。
新中國成立后,消除了產生災害的社會根源,對不利的自然因素也正在不斷地研究和改造,黃河多災多難的歷史已經結束,開始了造福于人類的光輝里程。
(六)治理黃河的新篇章
為治理洪災,廣大群眾進行的第一項工作就是修堤束水。從1946年開始,經過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經修整加固的黃河下游1396.3公里主堤和2000多公里副堤、5000多道險工石壩,猶如“水上長城”,鎖住了奔騰的洪水。昔日的黃河大堤單薄矮小,而今日大堤巍峨雄偉,一般高出河床6~7米,有的達10米以上。堤頂寬闊平坦,可并排行駛兩輛卡車,大堤兩側綠樹蔥蔥。若從飛機上俯視,就好似兩條綠色的彩帶,婉蜒在遼闊的平原上。
此外,在黃河上中游修建了劉家峽,三門峽等大型水庫,攔蓄洪水。在下游開辟了東平湖滯洪區。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防洪能力,徹底扭轉了歷史上“三年兩決口”的狀況。1958年黃河特大洪水,花園口洪峰流量達22300立方米/秒,但兩岸大堤完好無缺,而1933年大水,花園口洪峰流量僅18700立方米/秒,下游決口漫堤即達72處,受災面積12000平方公里。這是多么鮮明的對照!新中國成立以來黃河沒有一次決口泛濫,在治黃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為了做好黃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40年來,在黃土高原上已修筑了數以萬計的壩庫工程;植樹造林,綠化了許多荒山、荒坡;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3萬平方公里,還建成了千萬畝水平梯田、條田和壩地,使黃土高原的面貌發生了可喜的變化。
銀川、河套平原一帶是2000多年前就開始大量引黃灌溉的古老灌區,勞動人民的辛勤開發,使荒漠變成了“塞上江南”。但是,這些渠道長年失修,有的引不到水,有的有引無排,使許多土地積水成災或產生鹽堿,灌溉面積越來越少。新中國成立后,修建了三盛公、青銅峽等以灌溉為主的水利工程,挖新渠,改造老渠,并開挖了許多排水溝,形成了完整的灌溉系統,使灌溉面積由新中國成立初350多萬畝擴大到1000多萬畝。渠成網,樹成行,田成方,稻田毗連,雞鴨成群,古老灌區又煥發出新的青春活力。
黃河下游是“地上河”,對引水灌溉十分有利。勞動人民通過實踐,掌握了黃河水沙的運動變化規律,創造了利用黃河水沙資源的好方法——引黃淤灌。即利用黃河水抗旱、洗堿、種稻;利用水中的泥沙淤田、壓沙、壓堿改土,讓黃河造成的風沙、鹽堿、內澇,用黃河的泥沙來治理。目前黃河下游已經建成引黃工程近200處,灌溉面積達3000萬畝,僅1978年就引水95.3億立方米?,F在大河上下都在引黃河水灌溉農田,全流域灌溉面積由新中國成立初的1200多萬畝,發展到6000萬畝,增加了5倍多?!包S河百害”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奔騰咆哮的黃河,總落差為4300多米,蘊藏著約3300萬千瓦的水力資源,主要集中在上中游,上游占77.4%,中游占20%。上游干流多呈峽谷和寬谷相間的蓮藕狀河槽,從龍羊峽到青銅峽的894公里河段內就有20個峽谷,峽谷長度占河段總長度的40%以上。這種地形口小肚大,利于建造大壩,已經興建了劉家峽、鹽鍋峽、八盤峽、青銅峽和龍羊峽等水電站,已經初步形成了黃河上游的水電基地。于1989年建成的龍羊峽水電站,總裝機容量128萬千瓦,年平均發電量60億度,是目前黃河上游第一梯級大型水電站。強大的電流輸向四面八方,為西北地區工農業生產的發展,提供了動力條件。
黃河中游,水量多,落差大,河谷窄,具有發展水電的優越條件。已經建成的有三門峽電站,天橋峽電站,還有幾處電站正在規劃設計之中。
黃河雖然是中國第二大河,但航運極不發達。中上游峽谷急流,不宜行船;下游水路“寬、淺、亂”,主河槽擺動不定,航運極為不便。整個黃河每年的貨運量不及上海市一條小小的蘇州河。新中國成立后,對黃河下游河槽的演變規律進行了研究。針對“槽擺則灘沖,灘沖則堤險”的狀況,采取了“固槽、固灘、固險”的整治方針,通過工程措施,使主河槽固定,從而也固定了灘地和險工地段,不僅利于防洪,也利于航運。經過河道整治,現在位山以下可航行80噸的駁船,黃河的航運事業已較前有了較大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來,對黃河的治理雖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由于對黃河泥沙的變化規律還認識不足,對多沙河流的治理還缺乏經驗,在治黃過程中走了不少彎路。實踐證明,根治黃河的關鍵在于水土保持,只有把黃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搞好,才可能使黃河水逐步變清,下游“懸河”越來越懸的狀況才能改變。
視頻:大型人文地理紀錄片~萬里黃河

黃河地圖

地圖使用指南:
(1)本電子地圖的基本界面是政區街道和旅游交通地圖;
(2)點擊地圖左上角“地圖-地形”或“衛星圖像”,可以分別顯示黃河地圖地形圖和黃河地圖高清衛星圖;
(3)點擊地圖右上角小四方形“□”,可一鍵切換黃河地圖全屏大圖;
(4)點擊地圖右下角“+ -”,可對地圖進行縮放(手機端也可以用雙手指縮放);
(5)用鼠標可以拖動地圖到任意位置(手機端用手指拖動)。


